都说厦门是文艺的,我觉得这形容不准确。厦门最浓烈的气氛是怀旧,怀旧不能等同于文艺。
它最有魅力的地方,不是鼓浪屿上精装修的商街,而是狭窄里弄里,一盏昏黄灯光,一把破旧老凳,在门外随处一坐,乘凉喝茶的老人。
中国人挺惨的,没有历史。我说的这历史,不是书上的年份和故事,而是人对于过去切身的了解,要切身,要真实,就得走近现实,比如,听爷爷奶奶亲口讲他们小时候的故事。
这故事听得越少,对真实的过去,便知道得越少。不了解他们的青春年岁,都经历过怎样的挣扎,不知道这挣扎背后的故事,就算不上真的了解,无法用过去的经验,思考现在。
厦门,提供了一个回到过去的切身场景。那些街道,像极了小时候光着屁股跑过的街道,那灯光是八十年代的灯光,风都像是从八十年代吹过来的。
可即便这样,厦门的现代化,又有着强烈的速度感。它不时回头看,可多数时候是在赶路的。这是我在厦门这座城市,感受到的冲突。它像极了中国人的现实处境。在一节高速行驶的列车上,眼睛一眨就到了现在,快到来不及处理自己与过去的关系。
被时代推着往前走,走出去,去闯,去开拓未来,可心里有一些自留地,永远地留给了过去,留给了陶渊明式的生活。
谁都知道回不去,那些在商业运作上高喊着逃离北上广的人,自己是不会逃离北上广的,他们享受着大城市的心灵危机带来的商业红利。
那些被商业裹挟的现在,逼着你朝前看,朝钱看。就连我这种自认为的理想主义者,也在吴晓波的洗脑下,不停给自己灌输着“商业改变世界”“平等看待金钱”的理念。
怀旧从来就不是这个世界的主旋律。有一种悲凉,是小津安二郎式的悲凉,是变化,是迁徙,是打破稳定结构后的无能为力。你只能对它耸耸肩,摊个手,留一个抱歉的微笑,你对它做不了什么。毕竟,在朋友圈转发家乡美食的文章时,你也许正堵在北京的三环路上。
——Photo@厦门 鼓浪屿
上面这张照片,是我在厦门拍到最喜欢的一张。这个小店,在鼓浪屿一条寂静的小街上,不是主干道。我们上岛的时候,已是傍晚时分,整条街哑然无声,只有这一家店灯光明亮,像是嵌在红色砖瓦房子里的一颗太阳。店里的装修,是木质的“文艺”风,里面零星有几个游客。我没有进去,一直站在离它有些远的地方,看着店门口左侧一位老人,他正坐在红凳子小桌前吃饭。那个场景,莫名地有些感动,我掏出手机,刚想拍下来,老人便起了身,自言自语在说些什么,行动不便,颤动着双手。同伴出来找到我,在同一个角度,一起看着这家店。她说,都挺好的,除了门头上的“清仓甩卖”。我说,不,就是这个“清仓甩卖”挺好,它让这个文艺外壳下裹着的鼓浪屿,显得特别地真实,它才是中国现在的样子。
作者:马荔 公众号:拾光机